2022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作为监管政策的分水岭,首次扩大覆盖机构范围至银行业和保险业,新增“治理”维度,统筹了环境、社会、治理(ESG)因素,并要求将其纳入经营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作为ESG实践的“排头兵”,在面临大量绿色融资、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的业务需求时,从数据获取、理论体系到企业评价都缺乏一套完整的ESG解决方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01
银行业ESG实践
政策监管和市场导向双重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将ESG植入治理架构、信息披露和战略规划层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先行者”行列,引领ESG实践。
健全ESG研究体系:落实“双碳”战略,借鉴国际主流,银行已经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ESG方法论体系,并将绿色金融的基本政策融入业务实践层面,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推动实现“资产组合碳中和”和“自身运营碳中和”。
优化信贷管理流程:银行将ESG数据引入信贷全流程管理,一方面以能效水平和污染排放等指标作为授信审批的重要依据,落实“一票否决”机制,对全量企业客户进行“财务+ESG”的双轨评价;另一方面加强对绿色产业的识别和支持,对绿色信贷“白名单”的客户施行差别化利率管理政策,全方位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
创新绿色产品设计:聚焦特色国情,银行将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政策战略融入产品设计,打造“金融+乡村+绿色”的业务模式,大力推进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主题理财等多种金融工具的开发运用,对目标客户给予充分的补贴政策和信贷资源政策支持。
02
中小企业ESG数据难以获取
上市公司在ESG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小企业在ESG实践上更是一片空白,ESG数据“内+外”的严重缺失使银行在评价中小企业ESG表现时面临诸多挑战。
1. 无法直接从企业侧获取ESG数据。中小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缺乏对ESG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理解,且数据披露成本较高,再加上目前我国尚无强制性披露要求,中小企业ESG披露信息严重缺失,导致银行无法直接从企业侧获取数据。
2. 外部收集ESG数据难以直接应用。目前国内外主流ESG评价机构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开展ESG评价,难以满足银行获取中小企业ESG数据的需求,而外部公示的处罚、认证等大量原始数据信息,不能直接反映中小企业的ESG水平。
3. 对中小企业客户ESG评价缺乏参考。银行通常注重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对ESG数据关注较少,在ESG风险识别及评价方面缺少可参考的历史数据和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基于监管的要求,需要在开展绿色融资等业务时要考察全量企业客户的ESG表现。
03
卓望首家推出中小企业ESG数据库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数智汇首家推出【卓望中小企业ESG数据库】,作为一家大数据征信服务商,依托丰富的行业经验,对银行业需求的深度理解,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卓望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全面、量化、可比较的ESG数据及服务。
交易所是不能开户的
评论于 上海期货交易所开户?开户交易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