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最近和我一名供职于某资产规模2000亿级地方城商行总行的朋友聊了聊,发现对中小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其实满难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这是她的原话。
不转型吧,其实他们也很焦虑的;但转型,又摸不到精准的策略。他们行甚至发起过从上到下的数字化转型大讨论,全行动员到就连后勤和食堂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都被逼交出一份“敏捷化转型报告”。结果呢,在这热热闹闹的气氛里,他们的确搞了几个数字化单品,制度也配套了,培训和考核也跟上了,遗憾的是,上线后就是起不了真正的业务量。
“你能想象过了表面文章的冲量期,单个产品一天业务笔数就是个几十笔?别说开发了,我估计运维成本都不一定收得回来。”我这朋友苦笑笑。
那再之后呢?再之后啊,日子还是黑黑白白地过。要知道,他们这样的银行,真正摆在眼前的压力,还是资产质量差,加上疫情三年搞得基础客群也不稳了,眼鼻子跟前儿都不知道怎么保持盈利了,也就没心思去细想数字化转型到底该怎么搞下去了。
要是好歹还有点利润吧,那也是赶紧核销坏账压实不良去,哪儿还有那么多钱投入“数字化转型”呢?
下面往上汇报,指着那个App那就算“数字化转型”转过了。但追根究底,那只是散落的工具,效仿着业内先进的银行做了几个,其实战略并不清晰,也不可能破釜沉舟。
“人家大银行有钱,可以随便试错,我们没钱试错。”
02、
听完她的叙述,“愉见财经”自己事后想了一想,中小银行,尤其是小城商行、小农商行,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确实比较多。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第一,还是投入回报比,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得有钱、还得有规模效应。小银行,本身业务区域有限、网点有限、客户规模也有限,一样开发一款产品,大银行可能千万级客户在用,小银行弄不好也就几万个客户用用,但两者的投入却不可能差出成百上千倍。
再加上,就像上头我那朋友说的,做数字化转型谁也没把握一试就灵,万一上手是个“试错”呢,这还花冤枉钱。不差钱的银行甚至可以“赛马机制”,试错就试错了,一旦试出“好马”,加上上文说的规模效应,那妥妥覆盖试错成本。但小银行确实不太敢试错。
第二,是投入和回报之间的时间差,跨期错配了,再说得白一点,投入是当期利润就要用进去的,回报还不知道是今年明年或是猴年马月,这种事情就要看行领导的真实心态了,他到底是更在意眼前业绩,还是长期发展。
而且,事情总是分个轻重缓急。我那朋友透露出的问题,虽然有点消极但很真实。部分小银行,眼前都有资产质量或业绩负增长的燃眉之急了,你再叫他关心长期发展,他可能真的,有心无力了。
第三,还是方法论的问题。咱就别说小银行了,我有次偷偷混进一家股份制银行闭门会,都听他们行长在督促科技部,说他们搞了那么多工作,又是大数据又是人工智能,但是切记“不要为了科技而科技,不要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科技终究是手段,最后是要落地在经营和效益上的。
“不会抓老鼠的猫,长得再好看也不是好猫。”这句话想必也适合中小银行,搭团队、起架构、出产品,但是,推动不了业务,那就是浪费。说到底,是在策略上就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我曾听到过一种观点,就是“抄作业”。看看业内领先的银行做了什么数字化转型,照搬过来行不行?反正“愉见财经”觉得多半是不太行,每家银行真的有每家银行自己的地区特色、客群特点、也有各自的业务禀赋和短板,再加上规模体量发展阶段都不同,作业很容易抄错,又是浪费。
03、
说完问题以后,很容易显得我负能量,似乎大银行有的,中小银行反正是学不了,这数字化转型,不如不干了?我那朋友有时候抱怨起来也会说,哎算了算了小银行还是做好眼前的事儿吧,自己手上的客户抓抓牢别被抢了,风险管管好别出大乱子,这两年市场其实不好做,不如先太平一点?
我又想了一想,觉得恐怕消极应对,也不行。其实吧,在深耕当地社区的小银行手上,尤其是地方上宝贝的城商行(本就脱胎于政府嘛)手上,真的是有资源有禀赋的,为啥不用数字化手段把他们开掘出来、发挥出来?
交易所是不能开户的
评论于 上海期货交易所开户?开户交易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