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想了一想,又阅读借鉴了公众号“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的多篇文章观点,得出下面三点思考。
1,硅谷银行和雷曼兄弟可完全不是一件事儿——资产负债结构也迥异,风险触发原因也迥异。如果就事论事说硅谷银行,那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不大的。
2,真正恐怖的是什么,是硅谷银行这样的“优等生”都出事了,“慌”这个东西就蔓延了,并且可以从美国蔓延到欧洲。本来嘛,美联储疯狂加息,风险就在堆积,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悄悄扛着,憋着一口气。
这就像什么呢,“愉见财经”给您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被逐渐吹胀的气球,大家都觉得妈嘞别吹了别吹了气球皮儿已经很薄了快破了,硅谷银行事件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气球皮突然又磨掉了一块。磨的这一块本身可能不太重要,也根本不是这个气球中间吹得最鼓、皮最薄的部分,但是,在当前这个巨大的张力下,它可忒吓人了,市场会跟着起反应!
硅谷银行自己不是“雷曼”,但不代表它不会吓出一个“雷曼”。
3,这里说的硅谷银行本身影响不太大,是指本身对金融体系影响不会太大。但是不代表对银行股东影响不大哦,股东那损失是真金白银的,是真会玩完的。因此看完本文不代表就可以去抄底欧美银行股了,弄不好,恰恰相反。
(本文特别鸣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老师的精彩观点,形成了本文逻辑的主干线。欢迎大家都去订阅干货满满的“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一、
硅谷银行这是咋了?您可能看到了很多专业术语绕来绕去的分析,我尝试用大白话简单概括一下哈——硅谷银行,他在2020年、2021年,冲量了!
那两年,硅谷银行的客户们,也就是科技企业们,日子好过啊,主要是有钱!
其一,美联储一脚高一脚低,之前应对疫情推扩张政策梭哈掉所有子弹,能把利率搞成0,2022年3月开启本轮加息,又能给你加到4.25%。这里要说的是,在2020、2021年,企业手上本身流动性就容易宽裕,创业企业融融资也是比较方便的。
其二,科技股涨得很不错啊,那些上市科技公司或股东们也就更不缺钱了。
美联储扩张政策下,银行给出的利息都不高,那对这些企业来说,存谁家都是存,那就存老朋友硅谷银行咯。这硅谷银行在科技企业中的商誉、影响力、一路合作的伙伴关系,那真不是吹的,据说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科技企业都是硅谷银行的客户。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搞银行服务科创的、搞投贷联动的,都会去研究研究学习学习硅谷银行,至少中国的不少银行一说起服务科创就会提“硅谷银行模式”,咱们还搞了一家合资银行浦发硅谷呢。
于是,在2020、2021年,摆在硅谷银行面前的“拉存款”机会一定太多了,多到存款送上门。我猜当时硅谷银行可能想想也挺好挺美,扩张扩张规模做做大,有什么不好呢?
这么想着,硅谷银行就冲量了,规模骤然翻番都不止,爆雷前,这家曾经还被认为“小而美”的专业银行,规模都赶上咱五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了!
好了,负债拉进来,利息再低么也是给了利息的。那另一头,就要搞资产咯。资产搞什么去?贷款是根据正常的市场需求走的,又不可能说冲量就冲量的,那只能去投资。
其实硅谷银行根本没搞什么大花头,也不擅长金融市场操作,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有的,但也是在非常合理范围内的。看他的资产负债表就知道,他家的资产,就真的大部分去买了,乍一听最最最最安全的:美债、政府债、MBS。
据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一篇研究文章,在硅谷银行2117亿美元的总资产中,其中商业贷款584亿美元占比27.5%,按揭贷款131亿占比6.2%;而投资证券共1200亿美元,占比高达57%,这其中主要有三类产品:
- U.S. Treasury securities美国国债;
- Foreign government debt securities外国政府债券;
- Agency MBS/CMO/CMBS 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集合按揭证券/机构商业按揭贷款。
这资产配置,你说稳不稳吧!
交易所是不能开户的
评论于 上海期货交易所开户?开户交易期货?